陈保银:“小荷尖尖”,沁人心脾

发布日期:2016-04-27


陈保银:“小荷尖尖”,沁人心脾

人物名片

陈保银,新江湾城街道政立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19648月出生。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社区工作者、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市迎世博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所在居委会获得过上海市平安示范小区、市文明小区、杨浦区优秀居民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居民区工作实践中,她搭建了两座桥。一座是网上连心桥。针对社区白领多、年轻党员多的实际,她积极依托网上业主论坛、小区QQ群、军嫂QQ群等新媒体平台搜集诉求,搭建网络社区空间和实体党群会议平台引导居民协商议事,组建网络领袖、志愿者队伍、党员骨干三支骨干队伍回应和解决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以“互联网+”思维拓展党建引领自治的途径。一座是军地连心桥。针对驻区部队多、军属多的特点,她跨前一步、牵头推进辖区部队等6家单位结对共建工作,通过联合开展活动场地、讲座咨询服务双向开放,医疗助老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切实让群众获得了更多的便捷、实惠服务。

陈保银工作感言:“用情去联系群众,到哪里都能得到支持;用心去服务群众,到哪里都能得到拥护。”

“小荷尖尖@美丽湾城”是新江湾城街道政立路第二居民区业主论坛里的“名人”。不少居民,遇到麻烦事或小区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找她说,“小荷尖尖”回复很快,能解决的会帮大家及时解决。有时她也出谋划策、组织居民讨论,提出的方案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位“小荷尖尖”,其实年纪并不小,社区工作资历也很深。她就是政立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保银。

陈保银是来自安徽的军嫂。1964年出生的她曾当过小学语文老师,1996年随军来到上海。1998年,新江湾城街道和政立路第一居委会同时挂上了“筹”字牌子,对外招聘居委干部,陈保银前去应聘,结果被录用了。

咬牙攻下“拦路虎”

满怀热情进入居委会,陈保银却碰到了两个难题。首先是居民的排斥,居委会刚刚成立,要采集居民的信息,建立基础档案。陈保银和同事们一起,逐家逐户上门了解情况,登记信息。大热天她跑上跑下,没想到迎来的是大部分居民不信任的眼神和话语:“你是部队家属啊,凭什么要外地人管我们?”“居委干部是居民选的,不是部队派来的。”第二个难题是语言沟通障碍,老家在安徽金寨的陈保银听不懂上海话,而当时居民区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上海人。一天,有一对老夫妻因为儿子被判刑觉得委屈,到居委会哭诉了近1个小时,可陈保银一句也没有听懂。

这两大拦路虎,使陈保银很痛苦,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居委工作,萌生了退意。这时,参与筹建居委会的金老师劝她说:“你年纪轻轻的,多学习,多动脑筋,有什么做不到的?对于居民,你只要真心为他们服务了,实实在在为他们办事了,他们就会认可你,支持你的。”这句话给了陈保银很深的影响。于是,她决心从攻克上海话开始融入新岗位。她买来上海话磁带,从早晨起床洗漱就开始在家里播放,一遍又一遍地听,晚上烧饭、做家务也作为“背景音乐”不断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上海话她就能听懂大半了,渐渐地能和居民正常交流了。

就这样,陈保银从最初负责居委会文教、老龄、妇联等条线工作,到后来担任居委会主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一干就是18年。无论是在哪个岗位,她都用一颗真心对待居民。居民提出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无论大小她都当回事。小问题,她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大问题,她当好桥梁,上报街道等相关部门,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取得居民的理解。

救了唠叨老太一命

几年前,区里组织居委干部学习杨兆顺的事迹。陈保银发现,杨兆顺的经历,除了掏粪坑之外,其余的她几乎都经历过。

2007 年陈保银在政立路第一居民区工作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政立路711弄小区里有位独居老太,整天胡思乱想,天天找到陈保银,说楼上都是水管子,声音很吵,还说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居委会解决。她所说的事情,陈保银都想办法一一证实了,全是凭空想象,但就是说服不了老太。老太每天像上班一样来居委会报到,坐在陈保银身边不断地唠叨。有一次,这位老太有3天没来居委会,这引起了陈保银的警觉,向物业、门卫打听,都没有老太的消息,通过派出所找到了她的户籍地虹口,再找到她的亲戚,他们也都不知道她的情况。陈保银再一次与楼下邻居核实,得知三天前家里有似重物掉在地上的声音,之后便再无动静。

于是,陈保银立即与民警协商,撬开老太的家门入内查看。发现老太太被一个梯子拦胸压着,奄奄一息,腿上已经粘满大小便。原来,她倒在地上已经三天两夜了。在将老太送往长海医院后,陈保银陪了一个晚上。住院期间,陈保银还为她垫付医药费,安排进观察室,请护工照顾,直到一周后她远在台湾的女儿回来。老太最终被确诊为脑肿瘤压迫神经,这也解开了她的胡言乱语之谜。后来,老太顺利治愈出院。

就这样,心里装着居民群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上了这个风风火火的小陈。2003年,她当选为政立路第一居民区居委会主任。

垃圾桶更换记

随着新江湾城迁入的居民越来越多,政立路第一居民区一分为二,20082月新设立了政立路第二居民区。陈保银也在这时候被派到这个新居委,从2009年起,她书记、主任一肩挑。政立路第二居民区范围较大,有6个小区、1950户居民。居民中有军转干部、国企职工,还有高校教师、公司白领,大多数人学历高、诉求高,喜欢通过网络发表意见。

结合居民区实际,陈保银积极探索,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两个议事平台、三支骨干队伍”的“连心网”工作室,即线上线下共同处置问题工作机制,网络社区空间、实体党群议事会,共同协商解决居民反映集中的问题。

新江湾佳苑小区是一个2010年左右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几年前随着三期业主的入住,小区内原本小巧、美观的垃圾桶“不堪重负”。“垃圾桶太小了,放个两三包就放不下了!”“垃圾桶数量太少啦,离我们这么远,又这么小,这不是逼着我们乱扔垃圾吗?”一天,新江湾佳苑业主论坛上一篇名为《垃圾桶》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名为“小荷尖尖”的陈保银在论坛上看到帖子后,马上联系物业了解情况。物业经理也很无奈:小而美观的垃圾桶是开发商为了营造公园式小区环境特意挑选的,要改造需要有具体计划,更要听业主意见。果然,一楼业主不同意:“我觉得垃圾桶不能离我们的窗户太近,而且购房的时候没说会改造垃圾桶。”

谁都需要垃圾桶,但谁都不希望垃圾桶放在自己家门口!为了充分听取广大业主的意见,陈保银决定召集业主在线下举办一次交流会。一个周五晚上,50多名三期业主代表和物业经理一起开了一场座谈会。会上,业主们各抒己见,不止垃圾桶问题还对小区绿化、治安各方面问题与物业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座谈会,基本确定了垃圾桶的款式以及摆放位置,很快这个消息也在业主论坛上公布,得到了业主肯定和赞同。

改造后,小区业主都十分满意,不仅是对改造结果,更多地是对 “网络上下共同融合” 这种工作方式的赞同。这个虚拟网络中的居民自治——新江湾佳苑小区“垃圾桶更换记”被评为市优秀党建案例。

如今,智能手机普遍使用,陈保银也与时俱进,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居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送正能量;收集居民意见,引导居民自治。几年来,陆续解决了绿化保养、信箱改造、群租扰民等一系列困扰居民群众的问题。去年,居委会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政立二”,从居委会的活动、动态到政策宣传、通知,每天都有更新。此外,居民有问题也可以在上面留言,居委干部及时反馈,现有粉丝300来个。让人想不到的是,公众号内容的发布和更新,50出头的陈保银操作得最多。

18年,是新江湾城街道从筹建以来走过的年头;18年,也是陈保银在社区工作的时间。从34岁到52岁,她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黄金的岁月。她如同一株小荷,没有绚烂的光彩,却把沁人心脾的清香送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