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
构建区域党建格局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1-02-16
构建区域党建格局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和市委提出的“四个确保”工作目标,以完善社区党组织体制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在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背景与起因
五角场街道位于杨浦区中西部,面积7.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万。辖区内有复旦、同济、上海财经大学等8所高校,师生10余万,两院院士23位,还汇聚了空军上海指挥所、总后华东军用物资采购局、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12个部队单位和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具有“高校多、部队多、企业多”的特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域内的企业、高校、院所、部队虽然在空间上相对集聚,但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利益和目标指向,长期互不往来。因此,尽管五角场名为上海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偏僻一隅”。
2003年,随着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杨浦区委、区政府提出“聚焦五角场”战略,确立了将五角场打造成最能集中展示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形象、最能体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理念的战略目标。
在杨浦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五角场街道党政一班人通过认真研究,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将党建工作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加快了将五角场建设成为科技、教育、文化商务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进程。实践证明,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不仅为社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协商的平台,使得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进行协商对话、沟通联系,对社区“四性”事务进行协商决策;而且为社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单位党组织的资源通过这一平台、在同一组织体系内得到了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更为社区建设搭建了一个共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党组织不分区属、区域,不论级别高低,能够形成凝聚共识共为,共同围绕打造一个整洁、繁荣、和谐的区域环境,为推动共建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做出贡献。
二、做法与经过
1 、完善体制,扩大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2006年,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翻牌成立,并相应成立了行政组织党组、居民区党委、综合党委等三条线党组织。按照市委、区委关于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党工委充分发挥“三条线”党组织在行政、居民区、“两新”组织的功能作用,围绕“强核心、抓中心、聚民心”的工作思路,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深化拓展与驻区单位的合作与共建领域,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在街道层面,成立了由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促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牵头开会商讨工作思路、部署工作;针对社区实际,党工委从明确功能定位入手,不断理顺党工委与“三条线”党组织、“三条线”党组织之间以及“三条线”党组织和党群职能科室的关系,指导“三条线”党组织分别制定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避免职能交叉,确保“三条线”党组织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相对独立地行使党的职能,定期召开“三条线”党组织书记工作通报会,对于一些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则提交党工委会议讨论决定;党工委还分片建立了7个党建工作区,各居民区党组织分别与党建工作区内的驻区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具体推进落实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定期研究和开展共建活动。在此基础上,党工委还坚持创新工作机制,在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三考核”、“三测评”、“三满意”工作,防止“三条线”党组织 “空转”、“不转”。在横向上,建立“三条线”党组织细化、量化、项目化的考核体系;在纵向上,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定期开展督查、民主讨论和民主评议,推动“三条线”党组织有效运转。
2 、整合资源,增强区域化党建工作运转的保障力
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与区域内高校、园区、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合作协议”,促进各单位党组织的资源在同一组织体系内得到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一是整合组织资源。以街校、军地、社企联动为抓手,先后与辖区企业及复旦、同济等高校进行合作,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场地、设施、器材、图书等资源,联手建立“创业、实践、研究、服务”四大基地,推动一大批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如在区域化党建的运作框架下,100多家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纷纷主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军警民大联防等形式支持街道开展治安防范工作。2009年,在驻区单位的共同支持下,五角场街道获得“国家级安全社区”称号。二是整合人才资源。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建立了复旦大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军地联合党校等一大批载体,吸引各类人才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需求。三是整合服务资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引领,整合社区“三大中心”的资源和力量,并加强与市民求助中心、城市网格化管理分中心的工作联动,通过各类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功能衔接,延伸联系群众的纽带,丰富服务群众的载体,做到“零距离、全天候、个性化”,把民生工作做实做细。此外,街道还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信息化促进区域化党建的有机融合,率先建立覆盖社区的局域网,在门户网开通社区党建专栏,汇总收集区域内各驻区单位的党建信息,搭建党建动态情况的交流学习平台,有力促进了社区与校园、园区的党建信息共享。
3 、强化责任,充分发挥党工委兼职委员的作用
在构建社区“1+3”党组织体制中,社区(街道)党工委既注重大场、大所、大院等有影响力的单位,又注重高校、企业、部队等各类型代表,先后吸纳了复旦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百联又一城等进入党工委和“三条线”党组织,通过组成人员的区域化、代表性、广泛性,使党工委站高一步谋全局,更好地统筹各类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兼职委员占到党工委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激发兼职委员的积极性,街道探索建立了兼职委员履职交流制度,定期召集兼职委员交流履职情况,并将履职考核情况及时反馈其工作单位。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兼职委员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效果得到不断增强。如担任兼职委员的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积极推动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目前该校体育场、图书馆等设施已向社区开放近三年,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成效与反响
此特色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市、区领导多次对“三考核”、“三测评”、“三满意”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改革报》、《文汇报》、《上海支部生活》、《组织人事报》、《现代领导》等媒体报刊相继以头版头条或醒目位置刊发此项特色做法。五角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在上海基层党建讲坛第15期上进行交流和推广,取得较好成效。
1 、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制定了“在职党员联系社区事务工作责任制”,形成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为社区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如,社区(街道)党工委围绕区域发展重点,集中抓好“百联又一城商业圈”、“万达商业圈”和“国定东路美食一条街”的“两圈一街”党建工作,以“宣传、沟通、促转、输入”八字工作法推进组织覆盖。建立了“社区—企业党员义工服务中心”的工作载体,一方面通过社区党员志愿者维护和美化商圈整洁面貌,营造良好舒适的购物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党员志愿者走进居民区,积极开展服务群众的各类活动,为企业党员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找到了切入点,进而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公众形象。商圈内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区域化党建对完善五角场的经营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公司的成熟周期也比想象中快了很多。”在区域化党建成功效应的带动下,百联、东方商厦等知名企业主动与街道签订共建协议,实现了从党务共建向公益共建、经济共建的延伸,还吸引带动了一批关联企业落户五角场,显著增强了区域化党建的生机活力。
2 、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服务好高校,就是服务好地区,关注好企业,就是关注好民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体制机制优势,从服务入手,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地处五角场环岛的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造成了附近700多户居民的住房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居民反映强烈,与企业发生索赔纠纷。党工委获悉该情况后,及时介入协调,通过牵头组织该项目主管部门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和居民代表等多方协商,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了《居民房屋修复方案》,有效疏导了群众情绪,使矛盾得以妥善解决,确保了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
3 、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促进了服务世博工作上台阶。 社区(街道)党工委以提升市民素质和社区文化软实力为重点,与园区、部队、高校、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合开展“党徽在世博中闪光”、“我与世博同行”、“高校专家志愿者工作室”、“企业服务进社区”等主题活动,组织百支志愿者团队、千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为群众开展世博宣传服务,并发挥高校博士生讲师团、大学生精神文明巡访团、百姓讲坛等品牌载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了驻区单位和社区群众参与世博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五角场街道连续二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充分体现了区域化党建集聚社区、校区、园区资源,齐心协力服务迎世博的工作成效。
四、探索与评论
在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下,驻区各大单位之间能够顺利实现党建资源共享、协商对话和沟通联系,寻求共同的“兴奋点”,进一步发挥了五角场社区高校多、部队多、企业多的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前提
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是适应改革开放新要求和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工作方向,切实提高认识,推动工作“实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发挥效用的基本前提。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紧密联系、融合发展,必然要求党建工作与之相匹配、相适应,建立不同党组织之间互联、互补、互动的统筹格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去理解、把握和推进区域化大党建工作。
2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一步把握方向、聚焦重点是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关键
近年来,五角场围绕区委提出的聚焦战略,以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实现了资源集聚、力量集聚和政策集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把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作为带动全面发展的突破口。这两年,五角场在构建“五区融合、联动共建”的大党建格局中作了初步探索,不断向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生活舒适、精致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副中心这一目标迈进,使党建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步。
3 、把整合联动作为核心内容,进一步提高能力、创新方式是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保证
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是从传统街居党建向建立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的转变,是对党在社区工作中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创新,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提高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提高党对社会领域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与此相对应,目前面上推进区域化大党建的工作还不平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干部在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存在差异,需要按照构建区域化大党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切实通过创新工作、项目和载体,不断推动对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认识深化、实践深入,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