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街区当书记】四平路街道旭辉活力街区党支部书记杨骏:“组织就在身边”
编者按:2024年夏天,一批党员骨干带着新使命,成为了街区党支部书记。半年以来,他们通过走街串巷,建起了组织,盘活了阵地,也温暖了新就业群体,他们就是街区党组织书记。本篇推文是四平路街道旭辉活力街区党支部书记杨骏的工作日志,一起来看看吧。
杨骏是新成立的旭辉活力街区党支部书记,曾担任过多年居民区、园区楼宇党组织书记。如今工作从“围墙内”到“街面”,面对全新的服务对象,他以“走熟”为径、“聊深”为桥、“聚全”为策,汇聚起街区内“小个专”等新兴领域群体力量的涓涓细流,努力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将街区党支部做深做实。
走出熟脸,走出熟情
勤用腿,是所有基层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式,旭辉活力街区内涵盖了旭辉广场1家商业综合体,2家超市,2个菜市场,350余家沿街商铺,用脚步丈量街区也是新任街区书记熟悉街区的重要方式之一。
“您好!我是街区党支部书记。”
每次走进商铺,杨书记都热情地与商户们打招呼。“街区党支部?我不是党员,我们店里没有党员。”这是街区书记走访初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街区书记就会向商户解释党支部不仅服务党员还服务街区商户内的群众,你们有事都可以来找我们。
一回生二回熟,街区书记通过一次次地“走下去”,逐步做到了和商户业主间脸熟,对街区情况熟。
“杨书记,你又来啦~”
“杨书记加个微信,我们以后联系更方便。”
几个月下来,商户们从最初的爱搭不理到现在一些店主的主动笑脸相迎,街区书记的内心无比欣慰。
聊出需求,聊出信任
一次走访只能混个脸熟,深入走访,才能发现问题。在一次次的走访过程中,街区书记以聊家常的方式,耐心倾听,详细记录商户的情况和诉求,在“聊”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取得信任。
由于街区商户的经营种类、店铺规模不一,与商户聊家常选择的时间、对象、内容都是一门学问。
“街区党支部?你们能帮我们什么啊?”
在对街区一家服装店首次走访宣传的过程中,老板因为比较忙,只是随口回了两句便去忙生意了。街区杨书记从老板的回复中听出老板可能有一些诉求,于是第二次选择了一早刚开门生意还不是最忙的时间点,果然这次老板主动搬了椅子坐下与书记聊了半个小时,从门店经营状况聊到门前的环境状况,通过聊家常式的交流,了解到其近期要办理税务登记证,因店铺内繁忙,不知是否有就近或便捷办理的方式。之后,支部通过街道营商办向税务部门了解到可以采用线上申请的方式办理,于是在回访商户时把相关网站及操作流程告知了商户,商户老板也对街区支部能及时帮助咨询相关问题表示感谢。
通过经常性的深入走访,街区党支部也取得了街区商户的信任,他们遇到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事也会第一时间想到街区党支部。“杨书记吗?我是重庆小面的小李,有件急事想请您帮忙尽快确认下。”近日支部接到一家餐饮店老板的电话求助,由于“瓶改管”改造工作,店家内的液化石油气瓶被通知不能使用,而他们又不符合管道改造的条件,于是选择何种方式替代成了店家眼前最着急的问题。该商户因为考虑电费成本太高,想使用生物油脂燃灶,但又不知是否允许使用,因此求助了街区党支部。支部书记通过联系燃气公司、街道管理办等部门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知了商户不建议使用生物油灶,生物油灶可能也在下一步取缔范围内,建议用电。书记将该信息及时反馈给商户后,店主也对街区支部能够及时帮助自己提前避免风险投入表示感谢。
聚出资源,聚出合力
“我们店可以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视力测试。”
“以后街区组织公益活动,力所能及的我都可以参加。”
“这家理发店经常参加居民的便民服务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居民对他们很认可。”
这些都是街区书记在平时的商户走访和与居民区干部的交流中听到的。通过有效整合走出来的“小个专”的服务资源,为街区党支部更好地服务街区新兴领域群体、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了助力。
此外,通过街区党支部排摸和书记的沟通也进一步聚拢了流动党员的力量,使他们找到“组织”的同时,引导发挥他们的力量。街道内有一家店铺老板因对“宝宝屋”的开放时间和预约方式不了解,提出希望能延长开放时间,街区党支部有一名党员恰好是该场所的工作人员,通过向其了解并向店铺老板释疑,很快便解决了相关问题。
(来源:“NICE四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