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街区当书记】控江路街道黄兴路街区党支部书记王琴:从“小巷书记”到“街区‘新’人”,“琴”真意切架起联“新”桥
编者按:2024年夏天,一批党员骨干带着新使命,成为了街区党支部书记。半年以来,他们通过走街串巷,建起了组织,盘活了阵地,也温暖了新就业群体,他们就是街区党组织书记。本篇推文是控江路街道黄兴路街区党支部书记王琴的工作日志,一起来看看吧。
王琴曾担任多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从“小巷书记”到“街区‘新’人”的身份转变过程中,她也曾困惑过,但最终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在最初深入街区走访时,她发现,居民区里的老经验、老办法对“新兴领域”群体作用不大,她意识到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维与方式。经过思考与实践,她渐渐将“铁脚板、暖心掌”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一步一脚印走进街区,一手一暖心联动街区,凝聚街区多元力量,让党建“温度”在街区暖溢开来。
走访排摸讲“新”法
整合多元促互动
黄兴路街区业态繁杂,涵盖楼宇、菜场、商铺等,是街道“两企三新”数量最多的街区。街区党支部成立之初,王琴根据街区特点,凝聚党群办、社工办、城运中心等多方力量,明确走访责任和范围,形成“组团式下沉走访”机制,确保新建党支部“扎稳根基”,推动党建全覆盖工作“落地生花”。
走访中,王琴坚持“纸笔不离手”,给商户发放心“新”相应联系卡,通过“首次留印象、再次深介绍、多次促互动”的联“新”方法,了解商户情况与需求。她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搭建街区、楼宇与居民区联动平台,架起联“新”桥,促进街区治理走心走实。
用心走访听“新”声
关怀备至赢信任
在一次走访中,街区党支部知悉源泉路的一家五金店夫妇为办理居住证犯愁,王琴主动书面送达咨询方法,帮助他们较短时间办好居住证,受到夫妇的好评。
基于走访联系,街区党支部形成了“收集-回应-处理-反馈”的回访机制。回应快递小哥“新”声,送上冬季电瓶车把手套,联动海鸿福船物业党支部,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维修,这一系列关心行动为街区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送上服务解“新”忧
联动多方见实效
针对“新”的困扰,街区党支部积极提供贴心服务,联动多方资源,取得明显成效。“书记!我店里打捞出来十几袋隔油池垃圾不知该怎么处理,能帮帮我吗?”双阳路一家餐饮店老板来电求助,街区党支部第一时间前往实地了解情况,并立即启动网格治理工作响应机制。在街区网格长、联络员的研判指导下,同时协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市监所等相关部门多次前往现场处理,提供精准服务,困扰老板的10余袋垃圾很快被清理干净。
下一步,黄兴路街区党支部将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继续深化“组团式下沉走访”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升街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创造更和谐的营商环境、营造更温暖的街区氛围而努力。
(来源:“控江多代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