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联“建” 资源联“才” 教育联“动”

发布日期:2013-01-28
 

12 13 下午,杨浦区关工委、同济大学关工委、杨浦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五角场街道关工委在五角场街道召开了推进“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座谈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卜健,同济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金正基、副主任陈立丰,区教育局调研员、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邓继宏,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沈建芳,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江一明等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15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大家就如何发挥五角场街道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在全区深化和拓展“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扩大结对数量、创新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和探讨。最后,卜健同志表示,作为牵头单位,我们一定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努力做到“四个落实:一是思想落实。思想上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2013年区关工委的重点工作进行推进;二是组织落实。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确保人员、场地、经费到位;三是措施落实。指导学校和社区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载体,开展不同的活动;四是效果落实。以同济大学—五角场街道为示范点,探索建立“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把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实、做深。

杨浦区域内现有高校14所,中小学校116所。如何整合辖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是杨浦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直以来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杨浦区借助于“大学院区、中学校区、居民社区”联动发展的理念开展了“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目前,全区有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力学院3所高校和13所中小学参与,分别与定海、平凉、四平、江浦、五角场街道、五角场镇、新江湾城等7个街道(镇)结对,结对数量达13对,社区覆盖率近60%

“三区融合、共同育人”工作最早是在五角场街道先行先试。2006年,五角场街道贯彻区委提出的创建“知识杨浦”、形成优质教育集聚区的精神,依托高校的人文资源,结合中学的师资力量,协同社区居委会的合作参与,建立了由1个中学、2个大学和5个居委会共同参与的“一二五”五角场北片关工小组,为“五老”关心教育下一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我区关工工作的一大亮点。杨浦区关工委以此为基础,以点带面在全区推进这项工作。几年来,这项工作不断延伸,“三区融合,共同育人”的核心理念不断丰富和拓展。通过整合辖区内的高校、中小学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采取组织制度联“建”,挖掘资源联“才”,开展教育联“动”的形式,不仅充分发挥了“五老”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中学生和大学生通过锻炼,促进了自身成才和发展,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区关工委办公室)